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今全球科技革命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從科學到技術轉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江蘇產研院”)成立于2013年12月,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著力于科學到技術轉化的關鍵環節,主要通過切實遵循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從創新資源的供給和產業技術的需求兩端精準發力,著力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在如何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高效精準使用財政資金等體制機制方面探索了一系列新的改革舉措。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產研院,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江蘇產研院按照總書記的要求,緊緊圍繞“世界有影響、全國最前列”的建設目標,專注于產業技術研發,不與高校爭學術之名、不與企業爭產品之利。積極發揮兩個橋梁的作用:一是科學與產業的橋梁;二是全球創新高地與江蘇工業界的橋梁。
江蘇產研院通過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改革挙措,在構建產業技術研發機構治理體系方面,實行了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和無行政級別的產研院運行管理機制,實施了“團隊控股”輕資產運營的專業研究所混合所有管理運行機制和兼顧高水平創新研究與高效率技術轉移人員聘用管理的“一所兩制”。在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方面,以設立支持合作研發的專項資金池為主要手段,與世界一流高校和創新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探索了選聘行業專家擔任項目經理組建團隊,孵化培育成立研究所或創業公司的整建制引進人才的項目經理模式。在滿足市場需求方面,創建了以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為核心的需求征集機制,實行了以向產業界市場化供給技術的收益為主要指標的研究所業績評價和支持機制。在利用財政資金支持重點研發項目方面,實行同行盡調評估與立項支持,以及項目完成后市場化轉股的撥投結合支持機制。
在創新資源集聚方面,與海外56家和國內52家知名高校和研發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建立了以4個離岸孵化器為重點的8個海外合作平臺;在產業需求征集方面,遴選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作為核心合作伙伴,成立了以戰略研究、制定技術路線圖和征集提煉技術需求為主要任務的JITRI-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31家;在研發機構的建設方面,自2016年以來從海內外以項目經理制引進團隊與地方園區共同支持新建研究所33家,合計投入超過70億元(不包括建筑)。初步建成了集創新資源、產業需求和研發機構于一體,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江蘇產研院正在著力營造一個主要包括人才生態、金融生態和空間生態等三方面,以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在人才生態方面,主要從引進、激勵和培養等多方面,構建由天才科學家、領軍人才、骨干研發人員和研究生(博士后)等共同組成的人才體系;在金融生態方面,鼓勵和引導專業研究所成立由技術專家與金融專家共同管理的天使和風險投資基金;空間生態方面,按照“研發作為產業、技術作為商品”的理念,布局建設了若干研發產業社區,打造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外包研發能力的集聚區。
截至目前,江蘇產研院已在先進材料、能源環保、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五大領域布局建設了56家專業研究所,擁有各類研發人員約10000人;聘請產業領軍人才擔任項目經理156人,引進集萃研究員167位,集聚超1000名高層次人才;在產業孵化方面, 累計衍生孵化1000余家科技型企業,轉化5500多項科技成果,服務企業累計超過15000家,實現研發產業產值200億元。
集萃人才,創夢未來!江蘇產研院定位于創新資源的配置樞紐、產業技術的創新樞紐和人才價值的轉化樞紐, 以產業創新需求為導向,著力于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培育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成為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未來產業高地的核心引擎。